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国情网
从历史维度认识文化自信
2018年08月24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打印 文字大小:

   中华民族今天的文化自信,不仅基于蒸蒸日上的国力和日益丰富、立体的文化建设,也基于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及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学者表示,构建文化自信,不仅需要从现实维度切入,同样需要从历史维度着手,看到中华文化发展所走过的道路,看到文化自信的来源,这样的自信才会更有底气、更加长久。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前提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原生文明之一,至今依然生机焕发。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全根先表示,历史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与复兴,必然以文化的觉醒与自信为前提。在解决了“站起来”、“富起来”的问题之后,今天我们已经可以从容不迫地回过头来审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让中华民族独特而富有魅力的精神世界和语言文字体系重放光彩。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丁国旗表示,对近代史上中国的文化遭遇,我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审视、分析。我们不能因军事、经济上的失败而丧失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认清这一点,对于今天我们文化自信的建构非常重要。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杨杰表示,历史不是假设,更不是主观幻想,而是严峻的现实。中国近代嬗变的历史征程恰恰说明,我们民族发展的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因此,应当给予充分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此而构成的中华文化链条是具有民族印记的记忆,同样值得自信。

 

   马克思主义带来新活力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不断进步的优秀文化。到了近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更是与中华文化的内在特质深度契合,为中华文化带来了全新的活力。

  丁国旗认为,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化那些蛰伏在深处的力量和活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很大程度上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理念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同构性与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之久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才能顺利完成;同时,今天我们的文化自信,很大程度上就包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自信。作为一种文化,马克思主义已经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

  在杨杰看来,文化自信要立足于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科学的、先进的理论,以此理论指引下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新视野、新观念和新路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站在时代高峰,荟萃了人类文化的精华,这为中华文化提供了国际化与多样化的视角和丰富给养。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武吉庆表示,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的中国广泛传播及其落地生根,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勇气,增添了新鲜内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内核。

 

   文化自信力一脉相承

  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源自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积淀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也源自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从未失去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也是一种传统。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焦润明表示,在近代思想家中,理性的文化自信随处可见。其中孙中山、梁启超等人的认识具有代表性。他说,孙中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孙中山从新的意义上谈恢复和继承中国的传统道德与能力,实际上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尊严和民族自信都一齐恢复过来。梁启超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于中国在近代的处境也有比较理性的判断,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落后从时间上讲是暂时的,她内在的强大的生命力已使她在与近代欧美文化的碰撞中表现出了整合成新型文化的强大再生力。

  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展现出了典型的文化自信。全根先表示,20世纪30年代,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民族还是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首先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文化的历史担当。

    记者 钟哲

 

 

下一条: 从《忆大山》到“文化自信” 习近平的“尊文”情怀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zhongguoguoqing.cn    京ICP备08002157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