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国情网
刘世锦委员解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06月12日 来源:人民网 
打印 文字大小:

访谈回放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强国论坛两会特别节目高谈客论,今天我们视频连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先生,就政府工作报告情况进行专访。 

刘世锦 

各位人民网的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设定经济增长目标,请问您是怎么看的? 

刘世锦 

综合来看,全年,如果中国经济能够有一个正的增长,或者在此基础上,我们争取一个3%左右的增长速度,从全世界来讲,应该说都是非常不容易的,肯定也是走在前面的。 

反过来说,我们的经济,受到疫情的影响,有一些悲观的情绪,有些人对经济未来发展感觉到不确定性很大,要从长远和大局出发来讲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的因素。我想讲一个基本观点,中国经济,它的基本面并没有伤筋动骨,尽管受疫情冲击对很多方面都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有些人经常讲,一些东西不可能再回到疫情以前的状况,这确实有。但是,我们得强调,什么东西没有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因素应该说是没有变的,这里面我是特别想讲六个没有变。第一,中国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第二,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没有变。第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世界上最大内需市场没有变。第四,立足科技进步,推动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没有变。第五,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体系,深化改革,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和竞争力没有变。第六,坚持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进没有变。 

刘世锦 

我刚才讲这六个没有变,我觉得这个很重要,这倒不是套话,实际情况就是这样。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是讲到一句话“中国经济增长了,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政策工具多”,就这么一个判断,其实都是以我刚才讲的中国经济基本面这些因素作为支撑的。由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伤筋动骨,所以我们希望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之下,争取能用二年到三年的时间,使我们的经济能够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我们可以提这样一个目标。也就是说,今年我们争取能够有一个正的增长,再好一点,再努力一把,能有3%左右的增长。到明年,增长速度可能就会比较高,比如说到6%7%,甚至更多一点。为什么?因为今年的基数比较低,这是其一。其二,带有反弹的因素,前一段时间由于疫情被压制的增长动能释放出来了。到明年,我们争取最少是6%7%以上这样的增长速度。再到再下一年,是否经济就进入一个过去一个正常的增长轨道,我觉得这个目标是可以争取的。 

大家看到今年没有设定这样一个具体的增长速度指标。讲一下原因,一是半年已经过去了。再一个,下半年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确定性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就没有定这样一个具体的增长速度和指标。但是,我想强调,今年特别强调就业优先的目标,这样一个关于就业的指标,大家都知道了。我想无论对今年还是今后都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我们过去一直讲要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我们讲稳增长,为什么要稳增长呢?稳增长就是为了稳就业。 

过去我们一定要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是为了保就业。现在可以把这关系反过来说,也是能够讲得通的。如果说我们的就业达到了一个合适的水平,比如说充分就业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也就意味着全社会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实际的增长率达到了潜在增长率的水平,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是可以解释得通的。 

就业好了,增长速度也是一个合适的水平。所以,我认为今年,我们设一个就业的指标,当然没有讲增长速度的具体指标,既有特殊的原因,也是一个积极的特点。 

刘世锦 

我想提一个建议,不仅是今年,以后在国家层面的,不一定提具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指标了。可以提一个主要的就业指标,然后再提出一些关于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要求,比如说像物价水平、风险防控、环境可持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等等,能够反映整个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要求,不一定是一些具体指标,主要是提出一些要求。也就是说,国家层面主要提一个就业目标和关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要求。在省这个层面上,可以提增长速度和指标。这是我前一段时间提的这个建议,国家提要求,各个省提增长速度和指标。好处在什么地方呢?各个省,你可以从你的实际出发来定增长速度和指标。同时,各地也可以适当的有一个区域竞争,因为地区竞争是中国过去很多年经济增长很重要的一个动力机制。在这个基础之上,国家对各个省的发展,你可以作出评估,按照国家提的就业具体的指标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对各个省进行评估。评估以后,相应的配套政策要跟上去。比如有些是符合国家的要求,应该给一些政策上的支持。相反,可能就得不到这些支持。 

刘世锦 

还有一个问题,今天政府工作报告讲了一个大家很关心的问题,就是国债的问题,2万亿国债,1万亿是赤字,另外1亿是特别国债。 

刘世锦 

这个国债讲得很清楚,主要是用于救助,而且是要直接下到基层,减少中间环节,减少由于中间环节而存在的滴冒跑漏,我想这对提高我们政策的效果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这些年我们数字经济发展很快,所以从国家层面直接到一个企业,甚至到一个居民个人的层面,技术上应该是可以的,没有什么问题。我觉得如果这次国债救助采取这个办法的话,不仅是对这次提高政策的效果有积极意义,可能也会探索一种,我们下一步财政政策具体在实施过程中,能不能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新的机制,也就是说,让它扁平化,通过数字技术,提高它的透明度,提升它的效率,应该说也是一个积极的尝试。这也是发展现在讲的数字政务。 

主持人 

您认为接下来在宏观政策上我们需要运用哪些工具来提振经济发展? 

刘世锦 

我认为宏观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要聚焦于三个重点,第一就是恢复,前一段时间我们叫复工复产,有些行业是复工以后,复产并没有达到一个合适的水平。有人说是需求问题,有人说是供给问题,实际供给和需求都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产业链受到了伤害,或者中断了。有人说要扩大内需,其实当务之急是恢复需求。所以,这是首要的任务,既要复工,特别是要复产。应该说现在这方面有些数据,包括高频数据显示都在逐步的提升。 

第二个重点,就是救助。因为在疫情期间,有一些企业经受冲击的能力相对比较差,主要是一些中小微企业。整个业务活动停下来,没有现金流,但是它有一些固定的支出,房租要付,工资要发,税收、五险一金要上缴,银行的利息要支付,甚至有些银行还要还本付息。他没有进项,只有出项,所以有些企业就撑不住了。这一次国家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重点是要救助,就是帮助企业来降低它的各种支出。当然,你帮助了这些企业,救这些企业,其实也是在保护就业机会,因为这些企业如果垮掉了以后,相应的很大一块就业的机会也就没有了。所以,救企业,实际上就是在保护就业的机会。 

第三,避险,宏观政策的一个重点。什么是避险呢?以前我们经济中间有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在遇到大的冲击以后,不要让它带来一些大的风险。这里面很容易出问题的就是金融体系,如果它突然间降低速度,遇到了很大的流动性的这种困境,就可能触发一些金融上的风险,甚至出现金融危机,这都是全球在这一次抗击疫情过程中间,金融体系,货币政策,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宏观政策短期是三个重点,恢复、救助、避险。 

刘世锦 

在这个前提下,下一步经济逐步恢复增长以后,如何补上前一段时间增长的硬缺口。进一步来看,中国经济下一步还要持续的增长,当然我们已经是不可能再高速增长了,下一步主要是中速增长。中速高质量增长,但是中国由于经济规模已经很大了,我们每年新增量仍然世界第一位的,相当于世界上排在第十位的经济体的经济水平。所以,新的增长动能到底从什么地方来?这里面我特别强调的一点,中国和西方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我们稳增长,首要的或者主要的,其实并不是宏观经济政策,而是我们已经有的结构性动能。这是和西方国家很大的区别。西方国家,要么是结构性动能已经用完了,要么还有一些结构性动能由于回避结构性的改革,这些动能出不来。所以,它稳定经济,只有靠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甚至把它搞的已经超出原来的界限。 

中国,我觉得现在的着眼点、避险点,一定要转到发觉我们仍然有的结构性动能上来。什么是结构性动能呢?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仍然有的和发达国家相比的追赶的增长的潜能,具体来说,中国目前人均收入1万美元,发达国家一般人均收入是4万美元以上,像美国是6万多美元。所以,中国从1万美元到4万美元,我们其有3万美元追赶的增长潜能,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已经做过的事,我们还没有做。我们把他们已经做过的事再做一下,我们就可以再人均增长3万美元,这个潜能是很大的。 

另外一个结构性潜能就是近些年来技术的进步,比如我们现在讲的比较多的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的潜力,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的潜力,中国和发达国家是同步的,也就是说,这方面增长潜能是它可以利用,我们也可以利用。所以,我们过去经常讲一个词是跟跑、并跑、领跑这个概念,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的追赶增长的潜力,这就相当于跟跑的潜力,而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的潜力,应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同步的,我们跟他们在并跑,甚至有些领域还可以领跑。 

刘世锦 

中国下一步来讲,我也是发过一些文章,你们可能也看到了。今后五到十年,中国最大的结构性潜能,从区域上来讲,就是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所谓都市圈的发展就是在现有的核心城市周边50-70公里的范围之内,或者是一小时通勤圈的范围之内,发展大批小镇或者小城。比如说北京、上海这些大的核心城市周边,可能搞出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小镇,或者小城,他们之间相互连接,比如轨道交通把他们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城市网络,这就是所谓都市圈的物理上的形态。这么一个都市圈的发展,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讲,可以拓展消费的空间、投资的空间,这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的空间,既可以包括现在讲的所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所谓的新基建,也包括老基建,也包括房地产投资,也包括制造业投资,我们做了一个测算,大概如果说把都市圈发展的潜能能调动起来的话,今后十年,每年可以给经济增长提供0.5-1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 

  所以,怎么把这些结构性的潜能激发出来呢?最重要的就是还要深化改革,关于深化改革,最近中央发了两个重要的文件,一个是关于要素市场化的文件,还有一个是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这两个文件,我觉得对下一步改革的方向、目标、重点讲得都很清楚,关键是怎么来落实。我认为,下一步我们特别应该关注三个领域的改革。主要就是怎么放宽或者放开准入、鼓励竞争,一个就是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改革,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土地要同价、同权、同等入市,宅基地要创造条件,能够向集体组织外部去流转。这些方面应该说是大的方针政策,也是比较清楚的。但是需要搞一些配套的改革。刚才我讲的都市圈的发展和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密切相关的,或者首当其冲的。 

第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行政性垄断的基础产业领域的改革,这个包括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电讯、金融等等这么些领域,这些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鼓励竞争,使一些原来行业外的投资者,包括民营经济的投资者,让他们进去,一个是可以提升效率,再一个,能够降低全社会的基础性成本。 

第三方面的改革就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改革。一个是要对外开放,但是对外开放以前,更重要是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对内开放要相互促进,这样把服务业是中国下一步所谓消费结构升级,所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一个最重要的领域,把这些方面的增长潜能能够释放出来。这样对实现刚才我们讲的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都是非常重要。 

主持人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赋予省级政府建设用地更大的自主权,在您看来授权省级政府或者委托试点地区的省级政府实施用地自主权,这将能够带来哪些变化?如何平衡好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的用地指标呢? 

刘世锦 

前一段时间,这个文件已经发了,发了以后,其实把这个土地适用权下放到地方,并不是说没有指标控制,还是有指标控制的。只是说把这个权利给了地方政府。给了地方政府以后,应该说他们各个地方政府更了解本地的情况,把这些指标是不是能够用得更加切合实际。特别是刚才讲到中国下一步是要发展都市圈。地方政府应该知道哪些地方最需要土地,土地用了效率最高。我觉得他们这个判断,应该说在地方上情况会了解得更多,信息会更多一些。我想,从实际效果来讲,推动地方的都市圈的发展,应该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主持人 

您近期提出多地发消费券的行为,并不是直接针对困难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建议把直接补贴和救助企业结合起来。您认为接下来是否还要继续给低收入人群点对点发放消费券,您还建议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更好地扩内需呢? 

刘世锦 

前一段时间讨论这个问题,给补贴的问题,到底是怎么来给。因为从发达国家来讲,他们是直接货币补贴,直接发到账户上去。但是从中国来讲,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对低收入人群识别和直接资助的体系现在是不完备的。这个也算是一个基础设施,就是一种社会保障方面的基础设施,我们现在还是不健全,这也是个短板,以后要补上的。 

从短期来讲,怎么把救企业和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结合起来,我提了一个建议。给这些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比较困难的企业,给这些企业里边收入低于一定幅度的那么一些员工,由政府直接给他们进行工资补贴,或者直接给他们发消费券,发消费券有什么好处呢?拿上这个钱,只能去消费,不能干别的了,如果你给他发了货币以后,他不一定去消费。消费券也有它的好处就在这个地方。当然这个里面,单位里面职工不是什么人都给,是低于一定收入水平的,比如那些高管工资比较高的,可能就不一定给他们了。我觉得用这个办法,既帮企业降低了他的工资支出,等于帮企业减轻了负担,同时,你也是帮助了低收入人群。因为在这个企业里边,这些中小微企业里面就业的,可能相当多的人都是城市的农民工,农民工对我们城市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但是,目前社保体系基本上还没有把他们覆盖进来,但是这一部分人,当疫情冲击来了以后,有些人可能没有工作了,或者收入明显降低,是非常需要救助的一部分人。对企业里边的这部分人,给他们发消费券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通过一般的社保体系覆盖不到的,但是非常需要救助的,这部分农民工,可能也给他们能给予救助。我觉得这是它的好处,这种方法是可以试一试的。 

主持人 

感谢刘委员的分享,同时感谢广大网友对我们的关心和关注,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上一条: 携手防沙止漠 共护绿水青山——专访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

下一条: 郑永年、顾清扬:不设GDP指标体现求真务实精神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zhongguoguoqing.cn    京ICP备08002157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