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国情网
姚檀栋:冰川科考不“高冷”
2019年11月26日 来源:人民网 
打印 文字大小:

回顾自己的经历时,中科院姚檀栋院士很淡然,很简单。就是一直搞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变化研究。 

  

一句很简单,掩藏的是四十多年来无数次在海拔六七千米的大大小小冰川上观测、试验、考察的日日夜夜。作为中国冰芯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姚檀栋在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领域作出了系统性创新贡献,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国际上公认的冰冻圈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目前担任我国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首席科学家。  

  

常人难以忍受的极寒天气、高山反应和未知的风险只是姚檀栋日常工作经历的冰山一角。虽然从事的研究很高冷,姚院士给人的印象却一直低调、朴实、温和。在他的讲述中,自己的故事总不如青藏高原冰川的点滴变化精彩。  

  

最激动的时刻来自特殊的挑战  

  

冰川研究需要经历复杂的过程,期间每一步、每个细节都不能轻视。在冰川上打出冰芯,在实验室分析完整个样品,发表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都是科研工作成就感的来源。但对于姚檀栋来说,最激动的时刻往往来自于不可预测的特殊挑战。回想起团队在古里雅冰川迷路脱险的经历,他感叹,我们把这个困难克服了,那个时刻一下子心情放松很多,是感觉最好的时候。”  

  

2017年,姚檀栋因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被授予有地理学诺贝尔奖之称的维加奖,成为该奖项设立135年来获奖的首位亚洲科学家。  

  

强国论坛:冰川研究需要长期的野外考察作业,在科考队员的第一视角里,最大的挑战和最激动的时刻是什么?  

  

姚檀栋:在寒冷的地区,特别是在海拔六七千米的地方,一般工作到晚上都是零下几十度。在这个环境下,要把样品取出来,而且还要很仔细地把它描述好,这个过程当然就具有挑战性。    

举个例子,我们在古里雅打冰芯的时候,突然来了一场大雾,我们在冰面上干活,往下走迷失了方向,整个晚上不知道在哪转。这种情况下,在海拔六千多米,将近七千米,长时间大家体力不支。有一部分人感觉疲乏得不行了,说就这样坐下休息吧,就这样等着吧。我说肯定不能坐下的。你作为组织这个活动的人,心里面这个底线得有。折腾了一晚上,第二天总算发现,因为大本营的人也在边缘到处发各种信号,看能不能联系上。等到快天亮,看到信号,知道那是大本营了,那才是激动的时刻。 

  

强国论坛:您获得维加奖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姚檀栋:为什么中国人可以得这个奖呢?我想也不是说你个人比哪个中国人搞得更好。是因为青藏高原第三级在国际上确实影响力比较大,现在看到中国整体成果,我们总发文量国际第一,总的引用率国际第一,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文章的引用率也第一。这种情况下,颁奖也是作为对中国群体的认可。    

我得奖之前也不知道会有这事。发通知是通过电子邮件,我当时两三个星期不在办公室,是不是出野外了,什么场景我忘了,大概通知过两次,因为我不在,所以没有回。后来发第三次问接受不接受,我就给他们赶快回信。当然这是高兴的事,很荣幸得这个奖,所以当时看到第三次催了,就赶快回过去。这是中间的一点插曲。       

亚洲水塔失衡呼唤二次科考  

  

又一个暖冬到来,使地球升温话题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除南极、北极外,被视为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研究中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亚洲水塔失衡加剧。作为中国80%以上河流的发源地,冰川加速退缩、湖泊扩张将对周边地区产生严重影响,引发冰崩、冰湖溃决、冰川泥石流等重大灾害,甚至产生气候难民  

  

2017年,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正式启动,60多个专题科考分队开展了10大科考任务,涉及5大综合考察区域。姚檀栋正和科考队的国际顶尖科学家们一道,全力探索气候变化中亚洲水塔的变化及其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影响,寻求应对方案。  

  

强国论坛:考察研究青藏高原亚洲水塔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姚檀栋:把亚洲十多条大江大河考察一下,发现都是青藏高原发源的,所以把它叫亚洲水塔。整个环境的变化是这50年来发生的最大问题。气候在变暖,青藏高原的环境也在变化,影响不只是青藏高原自身,它会影响整个中国,还会影响亚洲。如果青藏高原突然有积雪覆盖,整个青藏高原的反射作用就会加强,会影响整个中国东部的降水。最明显的是1997年底青藏高原经历强烈的降雪过程,使得1998年整个降雨一直持续在南方,导致了长江大洪水。 

对于亚洲其他地区的影响,不管是通过河流过程,还是通过湖泊过程,河流是洪水,湖泊是冰湖溃决,都是大范围的影响,会影响下游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等这些国家。环境变化以后,青藏高原的变化怎么影响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整个社会的需求层面怎么去应对这个变化,这是我们第二次青藏科考的主要目标。 

  

青藏精神落地到每个工作日常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姚檀栋曾赶上第一次青藏科考的末班。当时条件简陋,导师带领学生们坐在大货车的货箱,开往横断山做冰川考察,从北京到拉萨大概得半个月,遇到塌方、修路可能都要过二十天。”  

  

如今,飞机直达已将路程时间缩短以小时计算,科考队员也由从前的依靠两条腿,拿着地质锤、笔记本就上,到装备了无人机、无人船、卫星等新科技,可以在野外更高效地获取大量考察数据。虽然设备日益升级,青藏精神仍然是科研人员工作的重要基础。姚檀栋说,宏伟的科学理想和激情,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踏实专注的漫长工作岁月中。  

  

强国论坛:第二次青藏科考在目前国际青藏高原研究领域处于怎样的水平?  

  

姚檀栋:我们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不管是国家经费的支持力度,人才团队的组织,科学问题的理念和对社会发展目标的定位,绝对是国际第一方阵的水平。我们整个科考有十大任务,从第一次青藏科考的组织者,像孙鸿烈院士,到现在我们国际上领先的大科学家,像美国科学院院士朗尼·汤姆森,都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环节指导我们整个科考的组织和协调及论证。我们组织过好多次论证,保证这十大任务既在国际科学前沿,同时又能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服务。       

  

强国论坛:科研物质条件极大提升的今天,我们怎样看待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能否透露下您明年的小目标  

  

姚檀栋:我们刚刚出版了一套关于亚洲水塔的书,里面专门采访了第一次青藏科考的队长孙鸿烈院士。他对青藏科考精神有一个很经典的总结,我用几个字来概况就是不怕吃苦、团结互助、协同创新。在第二次青藏科考里面,第一次青藏科考的精神仍然是我们很重要的基础。   

科考本身是最典型的把科学热情和科学务实结合在一起的行动。你有了想法,一定要到野外去找证据。或者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要到野外发现问题存在的根源。这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只要能在野外坚持下去,可能是一年两年,至少四五年,甚至五六年的过程,要通过不断的观察,去发现问题所在。我明年的小目标就是把科考做好,很简单。 

  

上一条: 钟山:第二届进博会实现“越办越好

下一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就《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答记者问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zhongguoguoqing.cn    京ICP备08002157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