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国情网
文化自信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生命力
2019年12月13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打印 文字大小: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共同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自信的论述,凝练了文化自信的内涵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本质性问题,对于砥砺广大人民接续奋斗,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重构并日益丰富的过程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凝聚力量,团结奋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前提,就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看一看我们党为什么成立,党成立后肩负了什么使命,是怎样一路走到今天的,党还要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到哪里去,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等等。只有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才能增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更好地凝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力量。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血与火的历史风云变幻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的繁荣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先导和精神动力。如何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复兴?有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也有人借此否定中华文化,主张全面西化,甚至一度要求废除汉字。随着各种西方文化在中国竞相登场,中国文化也被置于西方文化的坐标中进行审视。在一些精英群体中产生了文化自卑、文化虚无的极端思想,导致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对本土文化全盘否定,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整体上被否定,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碎片化和断裂化,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丧失,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分崩离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近百年历史,也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巨大进步的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迈开了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民族自信心开始逐渐复苏并确立起来。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毛泽东,领导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对封建文化和帝国主文化进行了批判,提出建设革命新文化的思想,为取得革命胜利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持。他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具有高度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自豪感,主张要像小学生一样虚心学习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珍品,并以此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奋进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并成功解决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问题,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等。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获得了迅速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构筑开始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实践中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强调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同时提出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和任务,用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把全国人民的思想团结统一起来。江泽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胡锦涛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愿望,反映了当代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全方位增强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就是肩负起两大历史任务,即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第一大历史任务,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已经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我们已经奋斗了70年,70年中有40年是改革开放。这个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们现在还在继续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党的十八大集长期实践经验,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号召,向党内外和国内外明确宣示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什么样的目标奋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政治自觉。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就把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政治自觉有机融合,由此形成的坚定“四个自信”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强国战略,总结了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这一重要结论反映了当代中国人鲜明的精神标识,构成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支柱和基本内容,映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党对文化的领导的基础上,广大中华儿女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凝聚起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个自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自我觉醒意识,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情感。首先,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和基石。在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过程中,不断地积淀和凝结形成文化自信,并反过来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发展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最后,在解决国际现实问题中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作用力和影响力。针对国际社会正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挑战,中国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然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生命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理念,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迷人璀璨的光芒。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XJJA810001)、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课题“习近平有关文化自信论述研究”(17JK041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

姓名:邸军莲 张大勇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下一条: 多元协调共推乡村治理现代化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zhongguoguoqing.cn    京ICP备08002157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0号